数字钱包开网日期?
1.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开网日期。
2. 这是因为数字钱包的开发和上线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技术开发、安全性测试、法律合规等等。
这些工作需要时间来完成,确保数字钱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此外,数字钱包的开网日期也可能会受到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的影响。
开发团队可能会根据市场反馈和竞争态势来决定最佳的开网时间。
因此,具体的开网日期可能会根据各种因素进行调整和延迟。
数字人民币钱包归属地怎么看?
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归属地主要取决于使用的不同钱包服务提供商。中国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重要的支付结算工具,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和管理的,其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在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时,用户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服务提供商,如支付宝、微信、中国银行等,不同服务提供商的数字人民币钱包都有其对应的归属地和服务范围。
因此,用户根据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和选择的服务提供商来选择合适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以便享受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数字货币支付服务。
实行数字货币后如手机丢了,手机里的钱没了,是不是比较好破案?
实行数字货币后如手机丢了,手机里的钱没了,是比较好破案的。当然如果钱较少,没有达到立案标准,或者对方仅使用手机钱包匿名支付时就比较难了。
1、央行数字货币其功能和属性与纸币相似,只不过形态是数字化的。存在手机里的是DCEP的数字钱包,只要手机有电,哪怕没有网络,两个手机一碰触就可以使一个人电子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外一个人。也就是说,数字货币在支付的时候是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的,不像现在用微信和支付宝都需要绑定银行卡,DCEP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除了要往DCEP里充钱或者要从DCEP里取钱进行理财等用处时,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转账不需要进行账户绑定。但是央行的数字货币还是中心化管理,也就是央行为中心的,有中国主权的货币。因此没有网络时进行的转账、支付等信息,在有网络时依然会进行更新信息。
2、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满足匿名支付的需求,但出于反洗钱的考虑,央行对数字钱包也设置了分级和限额安排。比如,用手机号码注册的钱包级别是最低的,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如果上传身份证和银行卡,就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数字钱包;如果去银行面签,可能支付就没有限额。只要进行正常交易,想进行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消费,这种隐私是有保护的。也就是说,公众有匿名支付的需求,基于现在的支付工具,例如说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支付都是跟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紧紧绑定的,满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完全取代现钞的支付,也就是纸钞支付。所以,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既能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的价值特征,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的要求。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它只是一种数字支付工具,当然具体下层用不用区块链技术就取决于各个银行的的决策了。
央行数字货币(DCEP)只会让支付更安全。
“钱包”采取分级管理制度
DCEP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的结合体,我们暂且把他成为“钱包”,DCEP推广之后我们每个人就可以把“钱包”带在身上(类似于微信钱包和支付宝余额),同时我们在我们需要消费支付或者转账时,我们可以用“钱包”里的“数字化了的人民币”来完成。
但是,“钱包”采取分级管理制度,这也就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溯源性”,该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最低级别:非实名制。我们可以把一次性的非实名手机号注册“钱包”,但是消费时是有限额的,这种是最低的消费限额,只能满足日常的小额支付需求,每次可能只能用来买个早餐或者点个外卖了。
- 第二,中等级别:实名制(非面签)。这是中等级别的实名认证,简单的说就是实名手机号注册并在“钱包”里上传身份证、绑定银行卡,这样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支付和转账额度。
- 第三,最高级别:实名制(面签)。在“中等级别”的基础上再到银行柜台面签一下,这样就可以无限额支付和转账了。
小结:从上文介绍我们知道,大额转账和消费至少要求“钱包”是实名认证的,这样就避免了“洗钱”“*交易”“非法收入转移”等诸多问题。
那么手机被盗以后,用于接收DCEP的“钱包”可以实现溯源吗?
举个例子:假设A的手机丢了,密码等信息都已泄露,捡到手机的人(B)通过操作A的“钱包”把大额资金转到自己的“钱包”里了,而B的钱包又没有实名,那么如何找到B?找到B容易吗?
其一,大概率B不会把钱转到自己未实名的“钱包”,因为上文我们讲到,未实名钱包只能实现小额支付和消费,要想转移大额资金需要漫长的过程。
- 其二,即使B未实名,那么也很容易找到他,因为搭配城市监视器、GPS定位、交易记录等,这些在需要的时候都不是秘密。
结语:所以,DCEP相对于纸币更安全,链上交易只会比线下纸币交易更安全,交易信息可追溯且不可更改。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