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视界

首页 > 区块技术 > 2021年涨价主流币(2021年哪些主流币减产)

2021年涨价主流币(2021年哪些主流币减产)

广告 X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

欧意最新版本app是一款安全、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APP下载  官网地址

(知消2022年7月10日讯)一年至少一度的涨价似乎已经成为奢侈品牌维系身份的惯用手段,以路易威登、香奈儿、博柏利等为主的多个奢侈品牌从2022年年初就纷纷宣布提价,而各品牌的涨价幅度也根据其在各地域的市场情况而略有不同。以中国市场为例,贝恩咨询公司发布的《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相比2020年,202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比重继续上升,达到21%,中国有望在202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这一现象或许可以呼应奢侈品牌在中国的售价及其涨幅略高于欧美地区的情况。奢侈品市场“涨”声一片。在奢侈品“保值增值”预期下,一些消费者受到刺激,动起了投资的念头。分析人士提醒,奢侈品本身并不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由于制造和运输成本上升,从2022年2月16日起率先调高全球价格,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迎来了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的第六次涨价,此次幅度在10%左右。涉及品牌全球范围内的全线产品,它也是今年首个调高价钱的主要奢侈品牌之一。涵盖皮具、时尚配饰和香水等,低端产品的增幅在4%左右,而高端的平均增幅在15-18%之间。自3月15日以来,LVMH在中国15%至25%的门店被迫关闭,即使在深圳和上海以外没被封锁的城市,门店客流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未来集团会继续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旗下品牌产品售价,以确保盈利增长,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奢侈品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香奈儿(CHANEL)

香奈儿(Chanel)手袋于7月涨价,其香港官网悄然上调部分手袋售价,经典翻盖手袋的售价平均被上调10%左右,小号标价超过7.1万港元,中号和大号的价格分别为7.65万港元和8.24万港元。早在2022年2月初香奈儿就已经进行了一轮调价。这几年香奈儿涨价也成为了常态。有统计显示,2022年年初提价后,香奈儿的经典款Classic Flap(小号)从2019年的37600元涨至2022年的58600元,上涨55.9%,涨幅紧随其后的是2.55 Reissue从42600元涨至62700元,上涨47.2%。香奈儿时尚业务总裁Bruno Pavlovsky此前曾公开表示,香奈儿在2015年就推出了一项价格协调政策,旨在确保各地区产品零售价差异不超过10%。每年在新品上线的时候,产品价格都会有调整,就内部看来,此时的“涨价”并不算大事件,常规操作而已。每年至少提价两次,确实是香奈儿的惯例,今年很可能将在夏季完成第二轮的价格调整。涨价的最大原因依然是成本上升,包括物流、原材料、劳动力等,另外还有部分地区减产以及汇率变化等的影响。

博柏利(BURBERRY)

今年5月消息,博柏利(Burberry)首席执行官Jonathan Akeroyd在财报会议上表示,未来会继续瞄准高端市场,进一步巩固Burberry奢侈品牌的定位,并强调虽然中国市场的业绩在第四财季因疫情而录得13%的跌幅,但这个在总收入中占比达30%的市场依然是品牌加速复苏的关键。随着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上涨,Burberry产品价格将上调约15%。为博转机,奢侈品品牌一方面求诸线上,或开店或直播;另一方面,也在线下门店利用数字化智能渠道,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开启一场接地气的奢侈品营销。2020年,位于深圳湾万象城的 Burberry 全新门店「Burberry 空 · 间」今日正式开幕,该店由腾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是奢侈品行业首家社交零售精品店。此前还推出了新的门店概念,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迄今为止,品牌 47家门店现已采用新设计,门店外立面以标志性的桦木棕色博柏利格纹覆盖。新的门店概念颠覆了客户的品牌和产品体验,推动了营收增长。2023财年,Burberry计划将新设计扩展至65家门店,即品牌四分之一的直营店。

卡地亚(Cartier)

继2022年1月历峰集团集体调价后,卡地亚再次提价,全品牌涨幅约2%,蓝色气球比原价上涨1200,直接突破5万大关。这已经不是历峰集团第一次涨价了。早在卡地亚一年涨两次,江诗丹顿从2020年9月1日到2021年1月连续涨了三次。随着全球市场零售环境持续震荡,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不断上涨,历峰集团旗下奢侈珠宝品牌卡地亚通过提高价格以应对通胀。卡地亚首席执行官Cyrille Vigneron表示,调整幅度在3%至5%之间,合理的价格上涨能抵消部分美元和中国货币兑欧元汇率变动的影响,也能确保品牌继续使用高品质的钻石、铂金和黄金等材料来制作产品。

尽管涨价能提升品牌的“稀缺性”,但业内提醒,频繁涨价会在一定程度上透支市场消费力,品牌应该在做好营销的同时,回归产品本身,深耕品质与服务,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